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校庆专题>> 校友文苑>>正文内容

校友文苑

往事难忘

往事难忘

50届校友 施昌庚

 

【作者简介】施昌庚,男,江西信丰人。19732月——19755月任信丰中学副校长,后任信丰县教育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

 

我今年82岁,人们都说我记忆力好,几十年前的许多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其实,并非我有过人之处,只是有些事亲身经历过,留下了深刻印象,便记得很牢固。比方说,我在信丰中学工作过几年,所经历的许多事弥足珍贵,令我难以忘怀……

一、复办信丰中学

1968111,一座校园美丽,环境优雅,教学设备完整,图书资料齐全的信丰第一中学被撤销,在这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办起了信丰化肥厂。时过三年,中共信丰县委员会、信丰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信丰二中的校址复办信丰中学。1972年春节过后,学校如期开学。办学一年后,19731月我奉命调任信丰中学副校长,学校党支部书记钟凤森兼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后改称校长)。我分管教务和后勤,另有3名工人进驻学校,这是所谓的“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参加管理学校”,两年半后,即19759月中旬我调离学校,另行安排。

复办初期,百废待兴,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不行的。学校明确规定:教师都吃住在校,家住县城的教师,周三下晚自习后可回家住宿,次日赶回上课;家在农村的教师,周六下午上完课可回家,星期日晚上返回学校。

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县城人,晚上在家自习。19738月招收了正平、龙舌、坪石公社部分初中毕业生,吃住在校,早晚均在学校自习,是“寄宿生”。初中学生都是县城人,一日三餐在家吃,早晚在家自习,叫“通学生”。

复办时学校名称为“信丰县中学”,实行的是在校党支部统一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下设政治处、教务处、后勤处(后恢复为总务处),各处均配主任。政治处掌管党支部和学校公章,负责收发文件,协助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工作;教务处、总务处分别管理教学、总务工作;总务处配了会计、出纳、保管、采购员和一名医师(兼图书阅览室工作),还有三、四名工勤人员。后来,经上级有关单位批准,又成立了教育工会委员会和共青团总支委员会(1974年成立共青团信丰中学委员会)。学校除总务主任未上课外,校长、副校长都上了课。

学校建立了行政例会制,由正副校长、各处主任、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工宣队长和教师代表1人为行政例会成员。周五下午为行政会议时间,总结本周工作,研究下周工作任务。

原信丰二中是1所城区初级中学,办学规模10个班左右,只有两栋16间教室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栋8间土木结构平房住房、一栋容纳五、六百人的礼堂兼膳厅,开师生大会时,把饭桌搬开,开完会又将桌子摆好供师生用餐。膳堂延伸一栋用来炒菜、蒸饭的厨房,另有洗澡房一栋10间,男女厕所一栋,离校舍100处有一座简易校门。这些校舍远远不够办一所完全中学。当时教育经费非常有限。据此,学校研究决定,实行勤工俭学,勤俭办学。1973年上级拨下修建费1万元,分两次拨给学校。我们决定,拨下的钱用于购买木材、瓦、石灰、大砖等建材,结石脚的石头和土砖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利用劳动和星期日的时间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到20华里远的星村公社曾屋大队(现属西牛镇曾屋村)捡大石头,然后用汽车运回学校;去桃江河挑沙,在校园内外挑泥送到工地附近,并向公路庄生产队(现称村民小组)借耕牛踩泥打成土砖。197319757月先后建了一栋8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和一栋12间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由于经费困难,楼上未曾钉楼板不能住人,只能住一楼,这样缓解了住房的困难。

学校复办第一年,学生全是红卫镇(现嘉定镇)红卫学校(现信丰县第一小学)的高中二年级1个班,高中一年级4个班,5个班共200多名学生转入信丰中学就读,部分教师也随学生转入信丰中学。1973年秋季招收高中一届新生4个班,学生来源是红卫镇,龙舌公社(现属嘉定镇)的龙舌、周坝、龙虎口、戴屋、中村、金龙大队(村),坪石公社(现属大塘埠镇)的六星、保莲大队(村),正平公社(现属正平镇)的正平、晒禾、垇上、腾岑、共和、赤岗、庙背等大队(村)的初中毕业生;初中学生全部是红卫学校的小学毕业生。城郊以外的小学、初中毕业生属桃江中学(现信丰四中)学区范围。

1972年在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大好形势下,上级及时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在这个精神指导下,学校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齐课程,保证课时。恢复英语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学科均已开齐,每节课时保证45分钟。

(二)严格教学制度。

教师工作实行坐班制。教师集中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学习、工作。实行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校领导每周听课34节,中层干部23节,教师2节。每次听课后,交换意见,提出问题,共同研究。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两次公开教学,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

(三)按成绩编班。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对1973年下学期招收的高中一年级新生,采取了按程度编班的授课形式,2个班为快班,2个班为慢班。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学生各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学校复办后,正是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时期,尤其是党中央对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诬陷的种种莫须有的问题逐个进行落实纠正,重新安排了工作,教师心情舒畅,积极工作,争取多做贡献。如语文、数学教师上两个班的课还担任班主任;有的老师上午在学校农场劳动或上完课,又步行十多华里赶回学校上课,晚上还下班辅导,毫无怨言。

由于尚未恢复高考,高、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采取群众推荐、组织批准的方法。大部分高初中学生毕业后,城镇户口的学生上山、下乡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户口的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没有机会到大学、中专学习。1977年冬,全国高、中等专业学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当时招生人数少,考生多,但73届至76届高中历届11个毕业班学生考取大学、中专的人数相对来说却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考取大学本科、专科18人,考取中专33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如74届的康为民同学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从事政法工作,步步高升,现任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76届校友夏崇源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组部工作,成为司局级干部。据初步统计,信丰中学复办后最初几年的校友中,在企事业单位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有多人,在地方工作人员中有些人担任县级领导,不少人担任机关科级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有些校友被选为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省市县表彰的优秀党员、先进工作(生产)者。

二、学工、学农、学军

复办初期,“文革”尚未结束,遵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学生也要学工、学农、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当时学校把“三学”工作列为学校重要工作和教学任务。

(一)关于“学工”,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由班主任和化学、物理等相关教师带领学生去化肥厂、县农机厂参观学习。每到一处先请分管生产的领导或生产科负责人介绍情况,使学生了解化肥生产程序和制造碾米机、打谷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入车间实地参观。

“请进来”就是聘请工厂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现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性,增长工业生产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做一名工业战线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另外,在校内建立了两间简易木工房,作为学工基地,购置了斧头、锯子、铇子、钻头等工具。

(二)关于“学农”, 学校向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申请解决学农基地,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很重视,决定将林业部门在狮形上(现属嘉定镇七里村)经营的水土保持站无偿拨给学校做农场,并将一名干部和一名工人一起转入学校。该站有水田10亩、旱土15亩,还有一口鱼塘,原有的职工宿舍、厨房等生活设施全部交给学校,还有4间较大的土木结构房屋可做教室。基地实行晴天劳动,雨天上课或学习,学校委派了一名干部任场长,配备管理员和工人各一人,另请了一名老农指导生产和做农活。生产大忙季节,高中学生按班轮流去农场劳动和学习一周,通过劳动实践的锻炼,学生们提高了对劳动的认识,增强了劳动观念,也学到了种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物资财富,1973年和1974年共收到稻谷二万余斤,烤烟三千斤,养猪出栏25头。

此外,在大忙季节,组织高中学生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3年复办后高中首届毕业生在班主任带领下,下到游洲村大队(现嘉定镇游洲村)参加劳动。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城里人,没有农村劳动和生活经历,这次他们在村里表现很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积极肯干,受到干部和农民的好评。

19744月春耕大忙季节,高二(4)班学生由班主任带领,到星村公村石头塘村(现属西牛镇)帮助农民插秧,我也跟班下去劳动。由于下乡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同学们到了村里分为4个组分别下到4个生产队(现为村民小组),每个组指定了负责人,我和班主任分别下到各个组参加莳田。同学们在劳动中表现很好,与社员一道莳田,一同回家。女同学分为两个组与生产队妇女一起拔秧,有说有笑,休息时还唱革命歌曲。几天的劳动结束后返校时,农村的姑娘们恋恋不舍,为女同学背挎包送了一程又一程。

1974年冬,县委决定改造桃江河,组织动员沿河两岸农民加固加高河东柏树芫段河堤。县委副书记张喜贵(主持工作)来到学校找我布置任务,要求学校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固加高河堤工作。按照县委的要求,学校利用星期日组织高中部分学生自带劳动工具步行到桃江河边,舟渡到下七里段按治理桃江河堤指挥部指定的地点,将河场高的沙、土挑上河岸,然后取土加高加固,同学们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热情很高,干劲很大,挖的挖,挑的挑,互相比赛,加固加高的河堤通过了“治理河堤指挥部”的验收,我们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县领导的表扬。

(三)关于学军,学校邀请县人武部的同志来学校向高中学生作军事报告,同时进行军事训练。经过军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军事素质,增强了国防观念。

最难忘的是组织拉练。19746月初,高中4个毕业班200多名学生,组成一个营的拉练队伍,学校党支部书记任教导员兼营长,政治处主任为副营长,班主任任指导员兼连长,学生班级的班长任排长,小组长任班长。营部成立后勤部,负责联络和生活管理等事务。

师生们戴上草帽,身着简装,背上挎包,组成整齐的队伍。校长向列队人员动员讲话后,体育教师发出行军口令。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第一天由县城步行经大阿公社(现大阿镇)直到油山公社(现油山镇)住宿。第二天到达大余县黄龙中学宿营。第三天到达大余中学食宿,与大余中学学生进行联欢,举行篮球比赛。第四天步行抵达新城机场,听取了机场首长的介绍,参观了飞机滑行起飞,师生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军事教育,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当日下午返回大余中学住宿。第五天大家不顾疲劳,步行到西华山钨矿参观后,到达南康县大石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次日,途经南康县龙回中学稍休息后,顺利回到信丰。

悠悠往事一时也难以尽述,沧海桑田,却令我感慨万千!看到信丰中学今天的发展,又使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巨大的鼓舞。

 

20106月脱稿

 


扫码加微信公众号
江西省信丰中学 版权所有(C)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信丰县阳明路270号
Email:xflzd@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