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之处忆母校——1997届 李晋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点击数:

【作者简介】

李晋, 1997年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习,后公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硕士学历。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一次全军表彰,四次广州军区表彰。

工作于南部战区,任南部战区联合参谋部办公室副主任,大校军衔,副师级。一直从事军事外交工作,主要负责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军事交流工作。先后访问40余个国家,参与中国-美国人道主义联演,中国-东盟海上联演,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联演,中国-巴基斯坦海洋卫士联演,中国-泰国突击联演等。

 

 

点滴之处忆母校

1997届  李  晋

从1997年考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离开信丰算起,已经整整过去了24年。我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军官,军校毕业,部队工作,结婚生子,出国留学,从参谋干到处长到主任,从红牌学员到副师大校,算是工作顺利,家庭美满,小有收获。这24年间,除了军校每年寒暑假在信丰逗留的时间略长外,其余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几年都难回一趟。总想信丰这个不是那么发达的小城市,没有太多留恋的地方,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工作、小家庭,对父母、对老家关心实在不够。今年母亲过世,令我无比悲痛,无比遗憾,也让我深深内疚对父母和家乡的关心不够。这几个月是我梦回信丰最多的时候,也想起在信丰中学的六年求学路。

勤奋需要激励

1991年我从嘉定小学考上信丰中学,依稀记得我是小升初第二名。当时没有名次的概念,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实力,不像现在的成年人,总想知道自己在本行业的排名和江湖地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资质一般的孩子,勤奋而已。而勤奋正是母亲给我的一个最好的品质。母亲姓邓,她出生在信丰县西牛乡,听她讲起,她的家族曾经是一个名门望族,富裕到放眼望去视力能及的农田都是邓家的,禾场上还经常晾晒“大花编”(西牛方言即银元)。但因为她曾祖父一代的好吃懒做,导致家族从此破败。她常以此为例,从小教我和姐姐要勤奋刻苦,不勤奋再大的家也会败掉。

个人勤奋也要遇到好老师。部队有个说法,兵之初、官之初印象最深。学之初也是如此,我对信丰中学最初的印象来自黄焕林老师。当年,很多老师都是赣南师院刚毕业就来教书并当班主任。现在回想起来,信丰中学领导心真大,刚毕业的师范生就敢放手当班主任。但其实“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一招还是有道理的。实习老师就住在两间教室中间的教师休息房,吃住都在一起,自己做饭,自己打扫。母亲为了让我有更多的时候学习,一段时间安排我在学校吃午饭,黄老师就邀请我到他宿舍吃饭,依然记得他做的猪油渣炒芹菜是相当成功的。我和发小王翔、张龙都在一个班,这两个都是干部子弟,却没有干部子弟架子,与我从小就很玩得来,但我们这群所谓的大院子弟在一起却不太好管。还好黄老师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与我们没有太多年龄的隔阂,与我们打成一片,成功把一群刚进初中的毛孩子管起来了。在他带领下,我们班的成绩是很好的,但就是因为成绩好,学校想平衡一下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资源,要把全年级打散重新分班,我就被分到另一个班去了。当时黄老师非常着急,一直在做工作要我回去,还把我之前的学号20号,空出来专门留给我。让我人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虚位以待”的尊贵待遇。母亲就用这个事教我要学会感恩。现在想想,真是让人感动,年少时也不懂得感恩感动,只懂得勤奋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厚爱,其实就是对勤奋的学生最好的激励和奖赏。

学风自然形成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考试也经常当老二。印象中,中考也是第二名,第一名是夏国华。初中到高中的变化不大,只不过是一栋楼搬到另外一栋楼,但明显感到竞争更激烈了,因为有从信丰各乡镇来的高手。那个时候根本不用担心“双减”,因为没有什么校外辅导,学风非常纯粹,大家都在拼命学习,特别是两个重点班,晚自习都比着谁晚,熄灯了,还要挑灯夜读到很晚,困了累了就在书桌上趴一趴。高考前,很多同学都学习到深夜,第二天很多人都是脸色惨白。母亲为了给我补充营养,从我上小学开始,在已有早餐基础上,都给我加两个酒酿蒸蛋,为我打下了较好的身体基础和日后的酒量基础。但在这种拼命学习风气带动下,我的身体也有顶不住的一天。高考前一个月,有一天早上晕到甚至下不了床,被父亲背到医院急救。当时把父母吓坏了,还好诊断是胃肠感冒。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社团活动,学校也不会组织什么分散学生精力的集体教育。男女同学间暗生情愫的不少,但真正谈恋爱的非常少,整体的风气,特别是学风非常纯粹。当然,社会上也有不良风气,县城有不少游戏厅、录像厅等。但学校周边总体是很好的,只有一个师母开的书社,有一段时间我也去书社租书,并迷上了武侠小说,也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但游侠梦都被周围同学的学习热情无情地击碎,自觉放下武侠小说,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去。现在想想原因也很简单,那时高考的招生率不高,3个学生只有1个能考上大学,重点大学升学率更低,因此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离开信丰,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有好的未来。我清楚地记得在图书馆专门开设了回炉班,有不少学生没考上就会到图书馆的回炉班去复读。有一个好友就是复读了两年才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复读3年以上也大有人在。学风就是这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由这样一群人推动下自然形成的。信丰尊师重教是有传统的,我考上大学后,因为是重点大学,信丰中学还奖励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这种理念在当时是很超前的,说明信丰对教育是重视的,信丰中学是有前瞻眼光的。高中毕业后,每每听到信丰中学高考成绩不错,又有学弟学妹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时,我一方面会很欣喜,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良好学风建设之下的应有成果,不禁为母校感到骄傲。

师恩春风化雨

很多人离开校园后都会想,除了学习,校园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其实信丰中学带给我的影响,也是深刻而且是全方位的。在我眼中,信丰中学很简单、很纯粹、不折腾,没有当前社会上教育的一些通病,如产业化之烦恼,事务性之劳神;重视全面发展,不挤占体育美术和其他非主课的时间等等。我真切地感到,学校影响学生就是通过每一名老师来实现的。当年的老师都非常朴实、包容、温厚,没有势利眼、功利心。很多老师我可能已经不记得姓名了,但他们的点点滴滴我依然历历在目,他们有些人标准的信丰普通话我甚至都仍旧记得。我高中换过两个班主任,先是李秀珍老师,后是肖斌老师。其中李老师是我英语的启蒙老师,我喜爱英语,并有较好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启发和教导;肖斌算是我上军校的领路人,是他自己掏钱带几个报考军校的学生去赣州参加军检;还有体育老师黄老师,他培养了我对排球的兴趣,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助我在几年后成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三系排球队队长;还有鼓励我考军校的王老师,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选择了军校,就是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母亲对这个事非常挂怀,非常内疚,非常感动,觉得我很懂事,每次给亲戚朋友讲起都抹眼泪。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教过我的,没有教过我的,都要真诚感谢他们。自己在信丰中学收获的一切,是每一名老师无私地。春风化雨般给予的,是整个信丰中学这个集体给予的。

我其实也并非心无旁骛,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当班长,直到高三上学期,母亲担心我当班长影响学习,我才放弃当班长。我的好朋友肖学武接过我的棒,班长也干得非常好。母亲从小教导我要积极乐观、正直勇敢、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我这种性格得到很多老师的厚爱,也因此多任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担任班长。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质变都是由量变形成的。正是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信任,我在信丰中学当了5年的班长,令我收获满满。同学们见到我,都不称名字,首先叫班长,我与同学们的感情都特别好,同时让我收获了一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为我日后当参谋、当领导打下了一些基础。现在看来,学生干部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自己能处理好学习与组织工作的矛盾,对个人的成长进步是有帮助的。我认识的多位学生会主席和班长,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担任公司老总。

习惯了搜肠刮肚写四平八稳、概括全面的公文材料,突然静下心来回忆琐碎往事让我心情久久难平复。离开信丰后,又读了一些书,走过一些路,去过不少的地方,到过很多的中学、大学,国内的国外的,条件好的,不好的都有,但最不能忘怀的就是信丰中学。回顾在信丰中学象牙塔内的六年,是离家乡最近、离母亲最近的六年,是人生最纯粹、最美好的六年。人到中年,工作离不开,家庭少不了,回家乡的机会本就很少了,特别是母亲走后,最难回去是故乡。只希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信丰中学能保持本色,越办越好,能够有更多更优秀的校友涌现,希望每年高考都能听到母校的好消息,希望在各行各业都能遇到校友,最爱听到“我是信丰中学毕业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