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崛起的秘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7日 点击数:

洋思崛起的秘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写在洋思校园中最醒目的地方,也烙在洋思人的内心深处。洋思人说起这句话时,总是那样充满了自信,还有那么一点舍我其谁的自豪,然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思想,最终造就了洋思这座辉煌的教育大厦。
  首先得从蔡林森教育自己的孩子说起。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侯都在老家的小学里读书,成绩均不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初中的学生之一。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展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1998年,洋思中学甚至打算开两个班,专收城区学校不收的所谓差生,后来因为难操作才作罢。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蔡林森是这样说的,好学生是,差生也是。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以为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奉献。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们听了很不舒服,蔡林森听后笑道:大家不要作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气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三清运动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性,不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即使是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可以教不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锦囊
  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蔡林森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是一门课程。
  蔡林森所说的生活课程,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采访中,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年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样做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挖深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了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从中学
  洋思人所说的从中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感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悟道,乃至有所创新。
  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把字请进学校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 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是蔡林森始终坚持的用人之道。
  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高水平、出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
  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评定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洋思人学洋思
  目前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4年的青年教师占三分之二强,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对洋思经验更是陌生。如何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多、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徒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师傅的先行课,师傅也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敬业、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洋思的无价之宝,是洋思事业发达的精神底子。洋思人学洋思,首重的就是进行精神接力。每年暑假,学校都要举行新教师师德培训班,让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让老教师介绍学校创业的艰辛历程,使新教师一进校首先受到洋思精神的熏陶。平时工作中,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老洋思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就在新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蔡林森校长自信地说,假以时日,新教师将和老教师一样,业务素质扎实、思想作风过硬。是啊,有了这样的精神接力,洋思路上就不会后继乏人;有了这个精神底子,洋思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