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校
56届校友 邱明生
【作者简介】邱明生,男,江西信丰人。原省教委普教处处长,现省教育厅退休干部。
我的母校——江西省信丰中学,地处信丰县城之西南郊,西北有信丰之名胜南山寺,东南临信丰之母亲河桃江,是一所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的中学名校。
我进入信丰中学时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秋。当时信丰中学是信丰县唯一的一所中学,被誉为信丰县最高学府。小学毕业生升中学,都必须参加信丰中学的统一招生考试。据说,1950年信丰全县共有小学毕业生1000余人,信丰中学只招收4个班,约200人。我名列第17名,被录取到信丰中学的初一(乙)班。
我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而家里居然有人考取了信丰中学,且名列17名,父母自然是高兴,虽然经济拮据,也下定决心供我读书。
当时,信丰中学学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加起来,一个月好像是一担谷子,一个学期一共4个半月,就是450斤谷子。父母为了让我上学,也就咬牙请人跳了450斤谷子到信丰碾米场,接着交了谷子,开好收条,送到学校总务处,入学注册手续就算办好了。从此我成了信丰中学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学生。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过完春节,开学后,同学们都陆续返校,而我的父母再也无力为我交出450斤谷子了。无奈之下,我只得辍学,跟父母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学犁田,学锄地。
正当我无奈之际,忽然有一天,我正在陇上犁田,有人叫我回家,说是我的老师到家里来了,我赶紧把耕牛栓好,连裤脚也没有放下就匆匆往家里跑。到家后一看,原来是我尊敬的物理老师
“什么助学金制度?”我一时莫名其妙,将信将疑。
“助学金制度,就是由国家出一笔钱,专门用于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制度,你基本符合这种情况,所以学校特意派我来劝你返校上学。希望你到当地政府打个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然后尽快返校上课。”就这样,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我年年享受助学金资助。同时,因为
母校的可爱,除了她有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之外,更重要的、更让人怀念的在于她有一批令人尊敬、孜孜不倦工作的老师和一群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同学。
在信丰中学六年,印象深刻的老师有很多。除救我于辍学边缘的
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组织,当时的学生会,在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指导下,也起了不小作用。如当文体部长,就要组织各班文体委员,协助老师开展全校文体活动;督促检查各班在课外活动时间,学生是否都走出教室,参加了相关的文体娱乐活动;遇到有重要的比赛(主要是与外单位的篮球赛),还要协助划场地,维持比赛秩序等。生活部长同时又兼任“学生会民主管理委员会主席”。民主管理委员会另有七八个同学组成,作为工作人员集中住在一间较大的寝室,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评比,督促按时就寝,在一些重要活动或大型集会时,协助老师维持秩序。
当时,“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在同学中的威望是很高的。如有些大型集会,学生在下面“开小会”、讲话,有的老师都制止不了,但是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干部”一来,“开小会”的现象就能无声无息。在学生宿舍,规定晚上熄灯后就不准讲话,但有些同学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却不遵守,老师没那么多时间管,有的也管不了,但是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干部”一敲门,一讲话,效果就立竿见影,马上停止讲话,安静就寝。
民主管理委员会之所以如此有威信,关键在于两条。
一条是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干部”平时工作就尽心尽力,以身作则,且有一套积极可行的办法。比如利用小黑板及时表扬和批评,对不守纪律的同学不歧视、不嫌弃,甚至利用一切机会和他们交朋友建立友谊。这些同学虽然有时不守纪律,爱动、爱讲话,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为活泼,更爱好文娱、体育活动。我们就注意利用他们的这个“一技之长”。如在星期天休息时开展“五打三胜”之类的友谊篮球赛等,和他们成为朋友,当他们一旦不注意违反了纪律时,只要我们轻轻地一提醒,他们就能带头纠正,以致整个秩序就好了。
再一条就是:得到了体育教
中学毕业后,我
文化大革命时,信丰中学和其他许多学校一样,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有些教学仪器被破坏,有些老师遭到了批斗,偌大的一个校园也被改建成了信丰化肥厂。文革后,虽然落实了政策,恢复了信丰中学的教学工作,有些被批斗的老师也平反了,但是信丰中学原有的优美校园被改建成了化肥厂,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些老校友心中的一点遗憾。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愿今天的信丰中学越办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卓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