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协作意识,提高基础学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在亲身实践中,在密切合作中,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技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满足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体验、被认可、被人欣赏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教师是能悦纳的。问题是教师能否通过自己的组织把这一学习方式渗透入课堂,使之既具形式,兼有内涵,并通过长期的操练使之内化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我在课程改革实验之初的疑虑。实验铺开后的调研证实了我的疑虑并非多余:课改之初,教师重视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控制,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教师重视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尽管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情况令人满意。令人担忧的是合作学习,调研发现,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但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开展,普遍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普遍流于形式,热热闹闹的背后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松散和效率的低下。
有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操作要领、评价方法进行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确定目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作进一步的思考。但这种探索和思考必须面对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我们的班额很大,教育设施还不够完善,我们的教师相对来说还是个生手。
据此,通过查阅资料,通过与同事们探讨,我认为,有必要在实验之初提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范式,然后随着课改的深入,再让师生在掌握基本范式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合作学习。我提出的基本范式是这样的:
一、尽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好合作学习小组。限于条件,我建议在实验初期,不同学科采用同一分组方式时,负责分组的老师要广泛听取所有学科课任老师的意见。每组的人数由最初的同桌两人的合作过渡到四人合作,建议仍沿用原来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弃用实验之初的六人围坐的分组形式。
二、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小组合作学习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建议由小组成员发挥创造性,给小组起个个性化的名字。在小组中,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发言人”要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成果。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发言人的角色组员轮流担当。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过程中“检查员”检查学习情况→“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其他人补充。
三、学习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目标要稍低,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四、精选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教师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摆脱自己教学窘境的一种手段。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并且明确。教师在开展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讨论的首先要富有价值,并相当明确,做到问题指向明确、问题要有探讨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等。有时一堂课内,可能有若干个需要讨论问题,如果逐一展开讨论则课时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可由不同组选择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起到讨论的效果,又能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
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学生参与合作的基础,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融合个体学习活动和群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要使群体学习活而有序,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交流频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习惯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七、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并将检测结果同激励评价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