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沟通交流案例分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8日 点击数:

案例1:因材施教,各个击破

时间20139月底,那段时间这个班的作业情况很不好,抄作业的情况很严重。终于有一天,我在改作业的时候,抓住了他们很明显的把柄。我发现了有三个人的作业中出现了明显是抄作业的时候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急忙抄上去的低级错误:那个空要求填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自己做题的同学刚开始没注意,准备写汉字“二氧化碳”,写了个“二”又发现不对,他把“二”圈了,然后在后面接着写CO2。抄作业的两个学生,就将这些全都炒上去了,而且将被划掉的“二”写成了“E”。如此低级而又明显的抄作业,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我找了这三个人来办公室里,将三人的作业摆在他们面前,那两人承认了自己抄作业的行为。然后就是一通批评教育。当时的我很生气,语气也相当强硬,可是两名学生并不买账,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其中的那名女生,平常看她在我上课做实验的时候很积极的,而那天,她竟然在办公室里面站得吊儿郎当的,抖着脚,翻着白眼,我越跟她说,她的语气越拽!我觉得她很有问题,如果我今天“拿不下”她,那我以后在这个班的教学管理会相当艰难。

我让其他人回了教室,留下她单独说。仍然是刚才的对话在重复,但是她明显就不那么抵触了,站姿和表情都正常了,语气也慢慢的软下来。在我再三追问下,说她其实上课有些地方没有弄明白,不会做,所以抄作业。她也知道自己不对,同意了我提出的建议:让她不懂、不会就来直接来问我,而我也会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教他们学习、记忆、做题的技巧和方法。最后皆大欢喜,她保证自己不再抄作业了。

她离开办公室后,我突然想起来在学前培训时,他们班主任曾经给我提供了部分学生的信息。我找到当时我记得笔记,上面关于这个女生我只记了两个词——心理问题、好面子。啊!原来她之前态度很糟糕是因为觉得我当着她同学的面批评她,让她没面子了啊!嗯,从那天以后,我就开始关注这名学生的动静,直到让我发现了有次她在作业中,将例题的讲解做了勾画,这说明她在做作业的时候是看了例题的讲解的啊,值得表扬,于是我在班上公开表扬了她,她很高兴......

从那以后,她慢慢的在改变,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她经常来问我问题,不是她不再抄作业,不是她上课不再开小差,而是有一天她来问我问题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老师,那个120号元素我觉得好难背啊,我就每天睡觉前背两个,如果哪天特别累不想背的话,我就只背一个,我都已经背了12个了,这样我最多还有8天就背完了。老师你觉得我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

理论支撑:

《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样段话大概意思是说: 
子路问:听别人说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不请示 就马上行动呢?
冉有问:听别人说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别人说了就马上行动。
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我很迷惑,所以大胆地问一下。孔子说:冉求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向前;仲由争强好胜,所以要让他往后退一步。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事实证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观是正确的,他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论仍然是适用于当下的教育。在这个学生的事件中,我抓住了她十分爱面子的特点,她做得好的地方,就在全班面前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就找她私下交流,甚至私下里开她的玩笑。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关心,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有面子了嘛。她现在正在一点一点努力的学习着化学,甚至在半期试题比月考试题更有挑战性的情况下,她的成绩仍然提高了10.5分,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进步。

 

这个案例我得到的启示是:或许因为我们是毕业班,我在课堂上面没有很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观察每一个学生,利用他们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一切表现在我眼中的样子,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归纳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再结合班主任教师、其他科任教师、其他学生,甚至是家长,对他的评价来了解学生。

我认为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以后,我与他再进行沟通和交流才是有效果的,我才有可能针对他的特点,进行适合于他的教育和管理,让他意识到我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我的策略是“因材施教”“各个击破”,我们毕业班既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与所有学生交流沟通,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找出一些代表性的学生,让在学生眼里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在某些方面优秀起来,带动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争取在课堂管理上做到“垂拱而治”。

 

案例2: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时间10月月考后。我在月考后找了部分学生谈话,分析他们的现状。有名学生和我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你先分析一下的的月考试卷嘛,然后我再帮你分析。

学生:我考得不满意,原因就是我不懂。

我:是我上课你没有听懂,还是你看不懂试题?

学生:你上课我不懂。

我:我上课你没有听懂?但是你从来没有来问过我任何问题啊?而且你上课老是睡觉嘛!那你的作业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学生:你讲的我真的一句都听不懂,我做作业都是我自己看书看懂的。

我:......我上课你为什么没有听懂呢?大家都听得懂啊?我上课的时候你老是睡觉,你不听,怎么会懂嘛。

学生:......

我:那我换个问法嘛,你希望我怎样上课,你才能够不睡觉、听得懂呢?

学生:你上课讲得没有激情,要像我们物理老师那样有激情我才不睡觉。

我:好嘛,那我好久来听一堂你们的物理课嘛,我来学习一下你们物理老师的激情。

然后,隔一天,我真的就搬着小板凳进了教室准备听他们的物理课。班上学生里,反应最大的就是那名学生,他几乎是用吼的说:“你真的来听物理课了啊!!!你听得懂不哦!!!!”

且不说这节物理课怎么样,反正那名学生在我的化学课堂上是真的没有再睡过觉,甚至还主动发言了,作业质量也越来越好,下课也慢慢的开始问我问题了,本次半期考试比上次月考进步了18分。

我觉得我对于这件事的做法很符合现在网上的流行语——“人艰不拆”。学生在看到自己考得并不理想的成绩时,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反而一味的把责任都推给教师,他在逃避责任。甚至在老师指出他的不足的时候,挖空心思为自己上课睡觉、不背书、不好好完成作业而最终没有考好,找了“理由”,说是因为“老师讲课没有激情,所以他上课睡觉,所以他听不懂”的理由。他当时的情况是很叛逆很不服气的,我认为当下并不是和他好好讲道理的时候,况且我的分析还可能会引起他更大的反抗。

所以,我懒得去辩解,懒得去拆穿他的谎话,。我选择直接去听物理课,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知道他在说谎。我说要听课就来听课,说到做到,这样他会更加的服气我说的话,服从我对他的要求。

这个案例我得到的启示是: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的强词夺理,我可以不要与他争论,而是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知道他在说谎,让他自己意识到出了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在他自己的身上。有的时候光是我们对学生一直说教是没有效果的,不如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教育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在不是不觉中教育了学生。

Baidu
map